<track id="yzxek"></track>
      1. <tr id="yzxek"><code id="yzxek"><div id="yzxek"></div></code></tr>

        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学者
        在线提示

        恭喜!关注成功

        在线提示

       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?

        殷鸿福

             

          

        地球生物学和生物地质学方向

        个性化签名

        TA的关注(0) 关注TA的(0)
        留言板

        该学者已关闭了留言功能

        暂无留言

        • 姓名:殷鸿福
        • 目前身份:
        • 担任导师情况:
        • 学位:
        • 学术头衔:

          博士生导师, 中国科学院院士

        • 职称:-
        • 学科领域:

          古生物学

        • 研究兴趣:地球生物学和生物地质学方向
        个人简介

        殷鸿福,男,1935年3月15日生,汉族,浙江舟山市定海县人,共产党员。
          1956年,5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。1951.5-1978.7 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助教。1978.7-1980.7 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讲师。1980.3-1982.3 美国自然博物馆高级访问学者。1980.7-1986.7 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副教授。1986.7-至今 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地质系教授、博士导师。1990.11-1991.5 英国大英自然博物馆高级访问学者。
         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,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,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,湖北省科协副主席,全国先进工作者,第九、十届全国政协委员,中国科学院院士。学术团体任职: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,教育部地球科学教指会主任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,地质学科评议组组长。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系分会副主席,二叠—三叠系界线工作组主席,‘Episodes’‘中国科学’‘科学通报’等刊物编委,华东师范大学、西北大学双聘教授, 南京大学,武汉大学,等高校兼职教授;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顾问委员;曾任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校长(1996-2003),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,国际地质对比规划359项主席。
          他倡导地球生物学和生物地质学方向,提出地质和生物演化应包括渐变、突变和灾变三种形式;生物演化的过程是由绝灭、辐射、稳定发展相交替形成的阶段性发展;他用古生物地理论证板块活动,主编的《中国古生物地理学》已由牛津大学出版英文版。他是我国第一部古生态学教程(1964)主编之一,并出版我国第一部生态地层学专著;他提出生物-有机质-流体成矿系统论,系统地验证了菌藻生物,及其衍生有机流体在金属矿藏形成中的作用。他建立了贵州、华北、西北、秦岭等地海相三叠纪地层系统;他领导国际地质学热点—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研究,全球二叠系-三叠系界线层型经国际四轮投票,已设在中国,标志着我国此项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,本人被选为国际二叠—三叠系界线工作委员会主席,国际地质对比规划(IGCP)359项目主席,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系分会副主席等。他指出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的板块运动主要遵循的不是威尔逊旋回,而是以多岛洋,软碰撞和多旋回为特点的非威尔逊旋回;他提出造山带构造岩片裂解拼合四维复原法;上述理论与方法成功地应用于“中国西部造山带区域地质填图方法研究”课题,引起广泛注意。他根据鄂湘皖赣四省环境地质调查,对长江中游泥沙淤积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建议治理方案,提出长江中游江湖关系失调及调整设想,探讨长江洪涝灾害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。
          发表专著24部,论文200余篇。获奖: 何梁何利奖,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二项,国家教委(教育部)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、二等奖一项, 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二项,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, 三等奖若干项。

        • 主页访问

          14620

        • 关注数

          0

        • 成果阅读

          2039

        • 成果数

          18

        TA的成果
        个人主页 返回顶部
        日韩AV毛片中文无码免费
          <track id="yzxek"></track>
            1. <tr id="yzxek"><code id="yzxek"><div id="yzxek"></div></code></tr>